返回 以幽默和杂耍解构宣传美学——当代艺术作品《折腾》赏析

一.宏大抒情句式与幽默解构

   2010年5月初,王我把《折腾》剪出来了。他没有找发行商或者寻求出售DVD版权,而是直接把它放到网上去,很快被屏蔽了。除了在朋友中流传,这个作品在北京宋庄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和黄亭子的影弟工作室做过小范围放映和讨论。2010年10月,现象工作室帮他出版了DVD,卖30元一张。
   虽然在第七届纪录片交流周首映,但王我的《折腾》压根不是一部传统形态的纪录片,它明显具有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的特征。它纪录了2008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各种重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难。但是它的记录和评说方法是极其特别的。本片开头第一个镜头表现2008年1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结尾处最后一个镜头是2008年12月31日黄昏同一地点降下国旗的镜头。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只有开头和结尾这两个镜头是作者自己拍摄的,其它都剪辑自CCTV等各个官方电视台的新闻和主旋律文艺宣传节目以及各个网站。伴随着广场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是一屏字幕,本片素材源自:……。下面列出了几乎中国所有的主导电视台,它们有:CCTV1到12频道、CCTV新闻、CCTV音乐、CCTV少儿,接着是北京电视台2到8频道和各省、市卫视频道。看到这整屏字幕,许多人就笑。
   1917年,马塞尔·杜尚从一个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放上标签《泉》,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去。那以后,使用现成品,把它们点化、加工成为新艺术品成为艺术家显示创意才华的绝妙好辞。1962年,安迪·沃霍尔用现成品玛丽莲·梦露的色调分离照片直接拷贝制作到油画布上。在《折腾》中,王我使用主导电视台的动态影像作为现成品,经过插入、打字幕、重复、打乱、截断等剪辑方法,将其组合、点化,成为自己的新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王我同时处理了两个对象,一个是2008年的中国社会现实,另一个是中国的主导媒体面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报导方法和话语习惯。
   中国社会现实有着太多严酷的内容,但是中央电视台等主旋律媒体比较倾向于用一种抒情的态度将冰雪化为温暖的山水画面和浪漫的田园牧歌。在冰雪灾害的新闻镜头表现天寒地冻、群众被困的新闻素材后面,王我突然剪接上CCTV4套节目对雪灾的抒情舞蹈表演。配合着专业舞蹈队员那夸张的唯美舞蹈和摄影棚里的假造雪花,是朗诵队集体表演的抒情台词:“饿得人冒虚汗,眼看天旋地又转。哎,忽然间,政府领导来电话,营救的力度又加大。快来看,飞机空投送牛奶,大口吃,大口喝,大家伙,一股暖流暖心窝。……泪水模糊湿衣襟,还是党的恩情深,是啊,还是党的恩情深。……这是党给我们第二次生命,2008年2月1日就是我的第二个生日!2008年2月1日,是党给我们大家共同的生日!共产党是为了谁,让咱重新活一回!……咱永远跟党一条心,世世代代报党恩!”。我相信,电视台的编导人员和演员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现,但是每次看到这里观众都发出很多笑声。这也许不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病句,例如,“党最和咱感情深”中的“最”字放得位置不对。这里引起笑声的可能是那种主旋律文艺作品中常有的那种抒情方法。这里的舞蹈表演唱中的有着明显的文革风格和过分夸张的政治阐释。由于王我将它与真实严酷的雪灾新闻剪辑在一起,这表演唱原有的模式化政治宣传造成了幽默效果。剪辑的力量消解了权威话语。

二.CCTV的权威范儿与王我的陌生化剪辑

    中国的媒体与中国的现实是互相生产的。主旋律艺术作品、新闻报导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中国现实的许多特质,正是由这一套单向度、高度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封闭、同时又充盈着抒情态度的媒体所决定的。
   在CCTV成为垄断之时,成为不可评说,不可讨论的权威时,它也成为嘲弄的对象。
   为什么观众在看到那一段抒情舞蹈和配乐朗诵觉得好笑?其中的抒情态度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在今日中国的公共语境中,央视时常不是非常可信的对象。这可以从最近微博和推特上的一句流行语看出:“央视不是还有崔永元和柴静嘛”。此语典出评论家草威的博文,他倒是反面评价正面说,声称自己坚决反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个《人民日报》的编辑,他就一定比人民大众的平均道德水平低吗?我看十分未必。不要听到别人的出处,就给别人的脑袋上盖个戳,……不要混淆人性恶和制度恶,央视不是还有崔永元和柴静呢嘛。”(引自:2011年1月11日《新京报》C02版《黄集伟专栏》)。但是这句话有它的隐含前提:央视不是一个好媒体。在中国的市民语境中,央视有两个,一个是代表国家话语、代表执政党声音的权威、可信的话语。给这句话做有力左证的至少有朱军的著名学说:“我们是国家电视台,一定要有皇家风范”。还有另一个默认语言前提是:正由于CCTV是权威的、单向传播的、不可置疑的,它是绝对不可信的。王我的这部作品可以跟郭熙志的《喉舌》放在一起看,那是一部专门观察电视台内部运作的独立纪录片。
    从王我的作品中,我看到主导媒体与社会现实的那种互相生产的关系。对这部作品的集体观赏,我有两次在场,都听到很多笑声,我感觉作者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在这部作品中,王我只是运用了自己的剪辑功夫。但是,他是何时想到把如此丰富的主导电视台的节目录下来的?这说明,主导媒体的电视宣传节目对作者没有成为一种阿尔图赛说的那种“日间余思”。作者对其有距离感,他冷眼旁观,青白有加。他的剪辑与主导媒体电视新闻和歌舞演出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导电视节目被彻底陌生化。画面依然是电视台播出的那些画面,但是已经成了需要重新好好打量、可以说道说道的有意味、有趣味文本。
    罗兰·巴特喜爱鼓吹“不及物”的“零度写作”,他认为文学根本上是语言问题,倾向于把现实的图景虚化掉。为什么许多观众对CCTV不信任,因为在意义明显、压力超负荷的中国现实面前,CCTV等主导媒体的歌舞和新闻成为一种“不及物”的写作。央视用固定的阐释话语、用抒情的新闻和文艺风格将文本中所呈现的中国图像空洞化,使自身成为意识形态的干枯果壳。但是,如果一个读者能够从背后去看这些文本,能够将主导媒体画面后面的那一整套审查、命令、选题规定、阐释定论、导向功能挖掘出来,这些电视新闻和文艺演出又会重新成为沉重的意义载体。作者善于在主导媒体的报导中发掘出隐含和掩埋于其中的意义。例如,王我将国家领导人在地震灾区不同地点的讲话编辑在一起,使读者对那位当时最高领导人的所习惯的语言模式有了十分直观的了解。通过那一段剪辑和本片后面对领导人开会时讲话、用词的杂耍蒙太奇剪辑,那位国家最高级领导人面对摄影机的反应习惯,讲话是否有口语,以及他的某些方面人格特征都很好地呈现了出来。


三.意义过负荷的中国现实

    尽管当下民众对和公共领域的话语对CCTV有着较强的不信任,但是电视新闻仍然是读解中国非常重要的文本。也是在2008年前后,艺术家陈曦画了《中国记忆》系列,她笔下表现的事件有:新闻联播首播、唐山大地震、审判四人帮、计划生育、大阅兵等。她的绘制方法是选取了这些事件的代表性新闻图片,但有意思的是她将这些照片放在了那个时期的电视机屏幕中,作品似乎就是一张张对着电视机拍的照片。对于电视与中国社会和大众记忆的关系,王我和陈曦都有一种敏感,但不同的是,陈曦似乎表现得更中性一些,更多几分信任。或许在王我看来,电视新闻能否被中性地称为“中国记忆”是要大大地打一个问号的。于是,王我剪辑了这个127分钟的作品。
  文本的意义是在与现实产生相关性,产生接触面以后而产生的。本片有两段特别长的段落,给我感觉是作者故意不考虑作品的节奏感,将找到的数据全都用进去了。在关于地震的段落,作者首先剪辑了主旋律媒体集中报导的正面营救成功案例、团结一心振奋兴邦的素材,还剪辑了领导人四处视察,领导抗震、安抚民心的新闻。这些主旋律电视节目中的报导是颇有抒情意味的,画面光明、洁净的。这之后,艺术家突然紧接着编辑了网络等非主导媒体上的大量照片。这些图片中有大量的死亡、掩埋、伤残的画面,十分严酷,惊心动魄,中国观众从未在这样在电视中观看这些画面。这些照片剪辑在一起构成了持续的观赏时间,这些图片的内容和持续时间成为极大的视觉冲击。
   这一段是靠剪辑的积累观赏时间和数量的集中,后面一段表现拆迁的则是持续的长时间,延续完整长镜头。其内容是:摄影机在高位,一个人在大骂,警察们在抬人、有个穿浅色衣服的人在指挥,挖土机来,消防水龙头来,双方激烈冲突。画面持续时间很长,让我觉得很难受,想躲开不看,持续的喊叫和挖土机、在生理上难以忍受。熟悉中国语境(Chinese Context)的人一看到这段画面就能判断这些素材不可能是出自主导媒体的国营电视台。这是因为什么?基于对电视机后面的那一整套宣传运作机制的熟知,许多人都知道这一部分网络材料是被CCTV等官方媒体所裁减、所回避的现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他的剪方法当中。在《折腾》中,我们看到作者直面中国现实的深沉眼光,看到他剪辑方法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作者的幽默感与残酷现实形成了一种张力,对观众形成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让我们看到,在主旋律的文艺歌舞中,音乐形式必须与意义牢固焊接,抒情必须意义清晰明白。与此相匹配,相映证,主导媒体中政治人物的话语也是颇为直白,颇为强势的。如果不是大量截录,我这样的观众可能很少读到西藏卫视中藏族政治家的话语。播音员用字正腔圆的风格朗诵甲热·洛桑丹增那略有语病的文章:“达赖是一条年迈老朽、丧失意识、垂死挣扎的疯狗,临死不忘恶意中伤他人一口。这就是达赖的本质,人面兽行、惨无人道、民族的败类,披着袈裟的豺狼。”罗兰·巴特在剖析他所不屑甚至痛恨的资产阶级音乐时说:“资产阶级艺术……总是把消费者看得很幼稚,一定要替他把作品咀嚼好,过度地点出所蕴含的意图,生怕消费者不能充分地领会”。显然,罗兰·巴特没见到过无产阶级艺术。王我让我们看到,在今日中国大陆主导媒体的电视节目中,政治指向不仅必须清晰无比,还得用有力的句式和一种革命写作的修辞加以大力强化。


四.消解杂耍的杂耍
    前苏联爱森斯坦创造了“杂耍蒙太奇”方法,明确说是营造视觉、听觉吸引力要为政治宣传目的服务。后来,这成为前苏联和中国的主旋律灌输美学的方法论。王我的纪录片《折腾》是用杂耍来消解杂耍。他杂耍拆解虚假和抒情,但是由于他对自己作品的那种自由态度,那种幽默的呈现方法,他没有建立新的权威话语。他呈现了现实,但没有垄断现实的解释权,他透过作品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但不是主导美学强力呈现的那种独断性判断。通过将网络上的地震照片剪辑在后面,他对被剪裁,被安排的现实做了点补充。在他的文本中,对各种情绪各种观点都有较为自然的呈现,既有对地震、拆迁等严酷现实的呈现,也对挥舞国旗,高呼爱国口号的青年有平实表现。对于自己的作品,作者表达过这种非权威观念:“来自于电视的部分信息量很大,但可信度不高,不过想象的空间倒是不小。来自于网络的部分有些很可信,有些也还是不可信……可信与否就完全来自每个人自己的判断了。”
  央视的一位著名纪录片工作者与我谈到这部作品时表示不太喜欢,认为它表意目的较明确,作品的主题意义似乎也过于指向清晰。在影弟工作室的讨论中,我提出的看法是,我们的社会实就是一个意义充盈的,张力超负荷的现实。此片将主导媒体的话语陌生化,对于报纸电视新闻系毕业生在学校建立的新闻观,它会形成巨大冲击。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四年学习的都是一种以宣传、灌输、教化、导向为主旨新闻观,这种新闻观在这片子的观赏过程中会显得荒诞和可笑。
    与主导媒体电视不同的是,王我在表达作者意图时是隐藏的、带点幽默的。通过细致处理影像,通过挖掘主导电视台影像的缝隙和毛边,作者将其中的趣味和意味挖掘出来。本片中有一段较为完整地截录了CCTV4套节目对2008年8月8日国家领导人欢迎各国元首午宴的直播。在胡锦涛主席与各国领导人见面快结束时,普京才来到人民大会堂。这时作者打了一行字幕“普京来迟了”。字幕是从默片时就使用的一种电影方法,这里在主旋律电视节目画面上打字幕给作品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使观众注意作者在这里截取这段影像可能产生的新意。接下来,作者在这一段用了全片很少见的几条字幕来阐释画面:“请妇女离开”、“停一下,排队”、“请老人也离开”、“普京请先”、“布什也请先”。为什么在这里打字幕,我们看到,此时的电视画面里的人们确有些刻意动作。伴随着“普京请先”的字幕,我们看到,在大家徐步向宴会厅走去时,工作人员居然拉着普京的胳膊让他走到胡锦涛身边。在“布什也请先”的字幕出现时,我们看到一个工作人员稍微推了一下布什,让他挨在胡锦涛左手边走。此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领导人被两个大国的首脑簇拥,俨然形成左牵黄,右擎苍的威风景象。这个场景与后面接续的夜空中焰火喷薄绽放,场地上团体操整齐擂鼓的声势,主导电视台成功地营造出万邦来朝,举世恭贺的盛世景象。但是,在王我将其中的部分画面打上字幕后,却提醒我们:为了这种安排,一般工作人员就与国家元首做身体接触是很失礼的。
    作者将2008年底在网络上引起争议的小学生诗朗诵完整剪辑作为结束。在结构上,这段小学生诗朗诵与开头的那段CCTV4套的舞蹈配合诗朗诵形成首尾的对称和呼应。只不过,这次被训练出来表演的,不是主导媒体的成年专业演员,而是一群小学生。而其词语,却与那段歌颂恩情的朗诵一样充满着抒情,充满着宏大叙事的清晰与坚定判断,其语法也同样有些瑕疵:


甲:大雪,像西方的价值观,自由的飘洒。  
乙:漫天哀愁,一地冰碴 !   
甲:中国退缩了吗?  
全:没有!奥运成功了!我们胜利啦!  
甲:炎黄坚毅的热血,如炽烈的圣火。燃烧灰暗的世界,  
甲:地震,像萨科奇的立场,用猥琐的伎俩,摇晃着巍巍中华。 
甲:中国退缩了吗?  
全:没有!神七飞天了!我们胜利啦!  
甲:瘦瘦的欧罗巴,挡不住天朝的金戈铁马,  
全:地震的余波也能把法兰西催垮! 
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乙:不改旗、不易帜、不回头  
全:将反华者狠狠的踏在脚下。  
甲:打满补丁的大船,挂上崭新的桅帆。乘风破浪,意气风发!  
甲:2009,中国加油!2009,中国最大!

  对于让小学生朗诵这样的诗歌,网络上很有些不同看法。“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歌,你是否有那么一点点熟悉呢?我原以为它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听到弟弟妹妹们那童真的朗诵,感觉却是那么的苍白!……为什么要屏蔽成年人去接触这些问题,却让未成年人来摇旗呐喊?”
   看了王我的作品,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善于遗忘,勇于遗忘。我们的2008年居然有这么多事,除了5.12汶川地震失去六万多生命和8月北京的辉煌奥运,《折腾》还记录了:3月的西藏事件、反CNN、6月的贵州瓮安事件、7月1日的上海的杨佳杀人事件、昆明公共汽车爆炸事件、8月4日喀什卡车冲撞武警事件、云南武定地震、9月4日湖南吉首群体事件、9月20日深圳舞王歌厅大火、河南登封矿难,以及后来造成深远影响的11月10日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和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事件。2008,不该那么轻易忘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不该忘却。
   1998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王我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本科生。他热情洋溢,游行到美国大使馆去扔石头,到了那里发现是有组织的,他说当时很感到些意外。从作品看,后来他的思想变化很大。

专栏